天彻底黑下来,罗以娇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。
把水桶先放在一边,顾不上去烧水洗澡,换一身干净衣裳,罗以娇一屁股坐在地上歇气,要不是地上太硬,她都想直接躺在地上了。
菜苗的补救措施,就是她提着桶,挨着给菜苗浇了水。
好几天没干过这活了,现在停下来,手都开始发抖,太累了,罗以娇没心思做饭,等歇够了,去烧水洗了澡就直接睡下了。
有了一次经验,这一次手脚酸软的时间比第一次短,酸疼了两三天就好了。
罗以娇准备去看望梁外婆。
在去看外婆前,罗以娇先去了一趟镇上,买好了补品后,从镇上直接去秀禾村。
沿着秀禾村的方向走了半个小时,隐约就看见村子的轮廓,路上遇上各个村子的人,看见罗以娇提着补品,都朝她好奇看了看。不年不节的,很少有人会提着大包小包走亲戚。
进了村小路,有人认出了她,朝着一旁的土地上喊了声:“春花,你看看这是不是你外甥女来了?”
罗以娇看过去,跟看过来的赵春花对上。
喊了人:“二舅母。”
“娇娇来了。”赵春花朝她说道:“你等我一会。”
赵春花拍了拍身上的泥,提着锄头从田埂上走过来。
先前喊人的婶子见状,打趣道:“春花,你外甥女来了就不干活了?”
赵春花细声细气的说道:“不干了,回家了。”
赵春花过来后,罗以娇就跟在她后边。
赵春花知道她的来意,主动说起来:“你外婆这几天跟着你大舅家,前几天她说身体没力气,不舒服,你大舅母过来找我跟你二舅,他们兄弟带她去镇上看了,开了什么健脾的消暑的,打了一针,吃了两回药就没事了,你二舅怕你妈知道没告诉她,以后生嫌隙,专门去镇上给你妈打了个电话说了。”
罗以娇点点头:“那我妈咋说?”
赵春花朝她看了眼:“你妈就说知道了,说过几天让人来看看。”然后就派了罗以娇走这一趟。
外婆的身体总结就两个字:中暑。
相比起省城,甚至县城来说,乡下虽然也热,但要好上不少。每天最热的时候是中午,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回家歇凉了,也不会还留在外边干活,家里温度偏低,用扇子扇扇风,也能把最热的时候熬过去。
她听说过不少中暑的原因,在家里中暑的极少。
在赵春花眼里,罗以娇就是在县里的小姑子派来的“清差大臣”,过来巡视真相,查明案情,专门为了梁外婆来的,等回去后还要如实汇报工作,也没隐瞒糊弄。“你外婆说不热,不扇风。”
家里不缺一把扇子,梁外婆自己不扇风,她的风都给了重孙。
大夏天的谁不热?大人喊热,小孩也喊,扇一扇就好了,梁外婆自己不扇风,给重孙们扇,他们劝过,她就义正言辞的说自己“耐热”、老年人“不怕热”。
他们还没到老的时候,也不知道到老了以后是不是真的就不怕热了,见天的看梁外婆穿着长衣长裤,还信以为真,结果就是梁外婆中暑了。
罗以娇:...只要是人,对冷热都是有感应的,怎么可能因为年纪大了就耐热了。
“上了年纪”确实是一个好借口。
罗以娇不免又想起了上辈子看过的新闻,说的就是一些老年人,因为节省电费,明明儿女给房间里安装了空调,自己也领着退休金,却在上了40度往上的高温天气舍不得吹空调,硬生生靠身体熬过去,理由也跟梁外婆的类似,觉得自己上了年纪,已经不怕热了,或者用一个小风扇吹一吹。
最后的结果也跟梁外婆差不多,身体没有熬过去,反倒让自己中暑了;有儿女在身边的稍好一些,出现病症了能及时送医救治,儿女没有在身边的,没有及时发现,儿女们联系不到人,请亲戚好友去家里看一看,才发现人已经过去了,徒留子女哀伤哭嚎,叫人唏嘘。
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告诉大家,“上了年纪”、“耐热”之类的并不存在,人真的没有那么强大,该借助工具让自己好受一点就借助工具。
如果这些老人知道最后是这个结局,相信也不会为了省那点电费了。
她没说话,赵春花也不说别的,还是那副细声细气:“待会你问问你外婆就知道了。”
“哦。”罗以娇点点头。
秀禾村比河西村小,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,她大舅家就在中间,前两年村里到处都在盖新房,两个舅舅家也顺便盖了平房,楼顶铺平了,秋收的粮食还能放楼顶晒一晒。
赵春花把她送到门口就走了,她们两家离得不远,站在大舅家门口都能看见二舅家的房子。
罗以娇在门口站了会,没听见房屋里传来声音,只看见大门开着,走进去一看,梁外婆一个人坐在堂屋里悄悄抹眼泪。
老太太个头不高,人也瘦,这会儿还穿着长衣长裤,也没听见外头的动静。罗以娇不是第一次见老太太哭,她之前拉着梁兰兰同志也哭过几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