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罗以娇看来,王秋想嫁到城里这件事:悬。
早些年知青们下乡,到77年后陆续返程,城里涌入大批知青等候分配工作。据她知道的,就业科排队等分配工作的知青已经安排到几年后了。
就业科这么多人等待就业,面对社会舆论监督,压力十分巨大,不止要想法设法解决工作岗位,还要面对知青们的催促,干事们也头疼;城里的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,不是他们想就有空位的,许多人排上大半年都安排不了工作。
回城知青没有工作,家里的担子就重了,在这种情形下,城里相亲都把工作岗位放在首位,这样家里也能减轻负担。王秋是农村户口,没有粮本,连斤粮食都买不到,城里相亲是完全不会考虑她的。
她知道现在有很多同志向往城里,也想当上工人同志,吃上商品粮;对女同志来说,嫁进城里是最快的一条路,王秋有这种想法她并不意外。
但,可惜了,这条路现在行不通。
罗以娇对王秋的印象还行,最主要的是她对王村长印象不错,王村长是一个负责任,为百姓,勤恳踏实的村干部,看在他的面子上,下次见到王秋,她也会委婉劝一劝,让她放弃这个想法。
临近中午,王秋才踩着步子回家。
王村长家就在村中,盖的是村里少数的砖瓦房,一进门,王秋就直奔堂屋的桌子,给自己倒了碗凉开水,捧着碗咕噜噜喝。
于瑶听见动静,在围裙上抹了把手,拧着颗大葱走出来,看见王秋一脑门的汗,脸都红了,拿起一边的蒲扇给她扇着风:“你说你整天又没事做,还东跑西跑的,非要到这个点才回来,也不看看外边多大的太阳,我看你把自己给晒黑了咋办,还要不要相亲了?你看谁家要相一个黑媳妇?”
王秋不大耐烦:“黑媳妇咋了,你之前不还说黑一点代表能干、健康么?”
她妈这个人怎么还有两幅面孔呢?
这是上回于瑶她嫂子过来,问于瑶拿主意,于瑶的侄儿刚好到年纪,媒人给介绍了两个女同志,一个娇气点,一个勤快,唯一的缺点就是黑。
于瑶看出她嫂子更喜欢勤快的那个女同志,又觉得这个女孩黑,怕儿子不喜欢,觉得于瑶见的人多,专门过来问问她的意见,还给提了几个鸡蛋来。
于瑶不想得罪人,把两个人都给夸了夸,说让侄儿都看一看,以他的意见为重,娇气的女同志她夸了,勤快的女同志她也夸了两句,正好被王秋听见了。
而且她觉得也没说错,农村娶媳妇跟城里娶媳妇又不一样,农村的媳妇是要下地干活的,天天风吹雨打,黑一点正常,她家娶媳妇也要跟媒人打听女同志勤不勤快,会不会干活,不想娶一个祖宗摆在家里。
于瑶瞪了瞪她:“这是一回事么?你舅母都问到跟前了,我不得跟她说几句场面话啊。”
娶媳妇跟嫁女儿不一样,事实上就是人人都想娶一个勤快的儿媳妇进门,想要儿媳妇手脚麻利,到嫁女儿的时候心态却不同了,只想女儿出嫁后能少干活,多享福。
王秋叹了口气:“你们这些大人就是不诚实。”自己人还要动心眼。
于瑶朝她翻了个白眼:“光诚实有什么用,把人全得罪了,你表哥你不了解?他打小就喜欢长得好看的,说要讨个漂亮媳妇进门;你舅母不一样,她是挑儿媳妇,首先要能干勤快,漂亮那是其次,我反正都夸了,至于最后怎么选,那是你舅母和你表哥的事。”
她就是客气两句,最后怎么选,被人选还不一定。相亲除了两方家庭差距太大,都是互相挑选,女孩子也想挑一个好的。
王秋小心瞥了她一眼,小心说道:“就没有那种不在乎这些外在的...”
于瑶:“你说的是倒贴吧,有啊,咋没有,以前下乡的那些知青,斯文好看,长得好,还认字读书,就是干不了重活,有的是姑娘愿意嫁过去。”
虽然村里都说这些人是小白脸,靠不住。
事实上也确实靠不住,一有了回城的机会,这些知青抛妻弃子,把家里闹得不安宁也要回去,王村长这样好脾气的人,都不知道大骂了多少回。
在于瑶看来,脸和能力总要有一样的嘛。
什么都没有,还想倒贴去当冤大头,那是纯纯脑子不好,她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儿女,都得气死了。于瑶看向王秋:“你问这些干什么,我告诉你王秋...”
王秋吸了吸鼻子,脸色一变:“妈,你在烧什么菜呢,你闻闻,是不是有点糊了。”
“看我忘了锅里烧着茄子呢。”于瑶扭头往灶房走,几步奔到灶台前,快速把锅里的菜舀出来。王秋跟在后边,等于瑶把锅重新涮干净,这才不经意提了句,“妈,我今儿遇上你说的罗以娇了,还说了好一阵话。”
于瑶:“你在哪儿遇上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