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过市场调研的两人回来后的第二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赶工。
曾宜宁凭借脑海中记忆画了一些简图,这都是她在饰品店看上的比较精美的发饰,她对手头上现有的材料重新进行了分类和搭配,先做了一批打样的产品。所做出来的发饰质量虽然不能和商场里的相比,但单看款式,还是比较接近的。发饰这种东西,除了那些钱多的用不完的人会去购买商场里那些老贵老贵的精品,大多数人都是戴个新鲜,一段时间就换个别的款式,样子好看就行。
三人分工,各自负责制作其中几个款式。
三婆婆年纪大老花眼,做不了做工很细致的发卡,负责最简单的蝴蝶系列发卡,只需要把搭配好的蝴蝶结用热熔胶粘到发卡上即可。曾宜宁设计了几种款式,红白格纹系列、蓝色绑带系列、黑色缎面系列……有各种型号,简单好看,满足不同发型的搭配。
曾宜宁自己最熟悉,做的款式也是最费功夫的。她挑了之前在商场里看中的珍珠系列和水晶系列的发饰,需要把珍珠和水钻一颗一颗排列好粘贴到发卡或者抓夹上,她还尝试了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,每一个成品的效果都很不错,唯一的缺点就是费时费力。
这种重工的发饰放在现在满大街都是,不足为奇,但在十多年前还是很少见的。当时普通的2元店里,最多的就是各种颜色的三角形塑料发卡。
至于周行,他的速度最快,剩下几个款式的发卡通通承包给了他。周行做事情的时候很认真,面无表情,很难想象那些可可爱爱的发卡竟然出自他之手。
曾宜宁还有很多构思,可惜材料有限,不能一一实现。
接下来的时间里,几人依样画葫芦,疯狂地赶工。
交货那一天,曾宜宁换了一条裙子,特意编了头发,戴上她们自己制作的发卡。不出她所料,放货的小头头果然对她头上戴的发卡很感兴趣,曾宜宁顺势推销起其他发卡,她挨个试戴,几乎把所有的款式都试了一遍,赢得了一致好评。
她借此机会跟人商量起价钱,在她的软磨硬泡下,放货的小头头最终答应给她最高的价格。
曾宜宁算过,她做的那些水晶发卡和珍珠发卡的成本远远要超出这个数字,但因为费时间,这两个款式的数量并不多,占大头的还是三婆婆和周行做的那些,所以综合下来,拿到这个价格还是划算的。
三婆婆看着结来的货款,笑得合不拢嘴,开始翻箱倒柜,找她儿子从国外寄来的东西给两人吃。
三婆婆拄着拐杖不方便蹲下起立,找了一会儿就坐回她的太师椅,曾宜宁忙着拆辫子,她只好指挥周行帮她翻柜子。
曾宜宁把编的头发一一拆散,刚刚试戴了那么多的发卡,不停地戴上取下,扯得她头皮疼。现在把头上的东西全部摘掉,解开束缚,头发散开,一下子神清气爽、浑身轻松。
她用指腹轻轻按压头皮,缓解疼痛。
三婆婆笑她像个小疯子。
曾宜宁对着镜子一照,头发全部炸毛,都可以去演梅超风了,她手指弯曲,双手交错,嘴里念念有词地说道:“看我九阴白骨爪!”
乐得三婆婆眼泪都快笑出来了。
周行也是第一次看到曾宜宁如此放松欢乐的一面,被这轻松愉悦的氛围感染,嘴角也跟着不自觉地上扬。
周行找出来的外国零食堆了一桌子,有几个盒子外面都积了薄薄一层灰,不知道放了多久。三婆婆让两人别客气,想吃什么自己拿。
三婆婆儿子寄来的东西,大多是一些易运输好保存的糖果和饼干,每一样都甜的发齁,曾宜宁尝过一次就不想吃了。小学的时候她还拿着这些糖果去跟班上的同学换东西,上了初中之后也用不着了,她自己家里都还有不少太妃糖。
在三婆婆的殷切催促下,周行拆了一盒曲奇饼干,他吃了一块就皱起了眉头,曾宜宁注意到周行表情不像是品尝到了什么美食,她突然想到什么,赶紧拿起桌上的包装查看。
凭借着义务教育阶段六年英语的学习,曾宜宁大概看懂了包装上写了什么,她赶紧对周行说:“别吃了,都过期了。”
三婆婆有些不可置信,喃喃地说道:“过期了吗?”
曾宜宁把剩下的包装都看了一遍,指着其中两个盒子道:“除了这两盒,其他的都过期了。”
三婆婆就是典型的老一辈人思想,好东西舍不得吃,藏来藏去直到过期。
三婆婆痛心地说道:“这么好的东西,可惜了,外面买买要不少钱,本来想给你们两个吃的,没想到都过期了。”
曾宜宁问她怎么处理,要不要扔掉。
三婆婆舍不得,曾宜宁怕她之后留下来自己偷偷吃,特意强调有些都过期好几年了,要是吃坏进医院花的钱更多。
三婆婆想了又想,才说道:“扔掉太浪费了,给鸡去吃,鸡吃了没关系。”
曾宜宁和周行把包装全都拆掉,盛了满满一桶的饼干和糖拿去喂鸡。好在三婆婆养的鸡多,而且不挑食,没一会儿的功夫,就把东西啄得干干净净。
曾宜宁开玩笑,说这下这些鸡生的蛋得叫“洋蛋”,可以卖5块钱一个。
清理完这些库存,三婆婆想起她之前还在运河边还有一小块田,种了一些李子树,现在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,正好可以摘来给两人吃。
当然,三婆婆是不可能去摘了,想吃李子,还得自己动手。
三婆婆口中的“田”,其实是运河边的绿化带。当初挖完运河,村委打算在两边种一些花木,美化美化环境。村里的老头老太太们一看见空地就两眼放光,都想据为己有。还没等花木运来,就陆陆续续有人种上了小葱、洒上了菜籽、搭起了丝瓜棚……村里也斗不过这些老头老太太们,派人来说了两次装装样子,之后就当没看见。
大家心照不宣各自瓜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。有这种好事,三婆婆怎么可能被落下,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颗枇杷和李子树苗,不声不响地也占了一小块地。
三婆婆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东西,树上的水果不是被鸟叼去就是被村里的小孩摘走。
今年李子是大年,两人只摘了低处的李子,一会会儿的功夫,就是满满一篮。
三婆婆种的李子个头不大,水分很足,带着自然的甜味,一点都不酸。
三婆婆嘱咐两人拿一半送给放货的小头头,之后还要靠她介绍生意。
剩下的李子不少都进了曾宜宁的肚子,三婆婆见她一颗一颗吃个不停,赶紧告诉她,李子吃多了不好。
曾宜宁正吃着,含含糊糊地说道:“那这些李子怎么办,不吃也浪费了。”
周行提议:“要不晒干试试?”
三婆婆也附和道:“对,晒干试试,我还没尝过李子干是什么味道。”
说干就干,程序倒是不复杂,自来水清洗后,用刀切成三瓣,放进篮子里铺开,往太阳底下一晒就行。
归功于那半篮李子,放货的小头头第二天一大早就打电话来通知,新货已到,速速来取。
做发饰的时候一直要用热熔胶,不好开风扇,夏天本来就热,光开窗户也是于事无补,屋子里闷的不行,跟蒸桑拿似的,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出汗。
第一笔货款数额远远超过三婆婆预期,她大手一挥,豪气地让曾宜宁去开空调,三人在空调房里舒舒服服的干活。
有一说一,这凉爽舒适的空调风吹起来,干活效率也更上一层楼。
疲乏的时候,三婆婆就讲讲她年轻时的经历,或是村里人的八卦,三婆婆以前是村里的妇女主任,各家各户的事情她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,她专门挑着离奇好笑的说给两个小的听。
曾宜宁听得津津有味,她还夸下海口,长大以后要把三婆婆这么多年的故事写一本书,就像她读过的那些名人列传一样,名字她都想好了,就叫《三婆婆传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