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农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没有养老金,上了年纪后体力下降干不了重的农活,这就意味着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,如果年轻时没有什么积蓄,再碰到良心不好一点的子女,晚年生活将会非常的凄凉。
很多老人不愿坐吃山空,特别是一些老太太,大家会想尽办法去接一些手工活。
老人的工作效率虽不比年轻人,但胜在廉价,很多小的厂家都愿意把一些量小的活拿给村里的老人去坐,比如挑花、绣珠花、编竹篮……
这些手工活难度不高,看两遍就能上手,钱也不多,通常是几分钱一个件。
三婆婆经常接这种手工活,赚的钱不抵她儿子给她的零头,但三婆婆乐此不疲。
和曾宜宁熟悉之后,她常告诉曾宜宁:“做人要靠自己,永远不要过手心向上的日子。”
在这一点上,三婆婆和田晓燕的观念出奇一致。
虽然在那个年代,她们没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,但是现实的经历让她们早早就意识到任何人都靠不住,只有自己。
这一点也深深影响了曾宜宁。
放假的时候,曾宜宁经常跑到三婆婆那里帮她一起干活,赚点零花钱。
年轻人脑子灵活、手脚麻利,三婆婆绣一朵珠花的时间,曾宜宁可以绣三四朵,有时三婆婆也会感叹自己老了,年轻时绣花的本事在村子也是数一数二的。
夏天天热,得益于三婆婆那个做生意的老板儿子,三婆婆家是村里最早装上空调的那一批,但三婆婆心疼电费,白天决计不开空调,只有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才开,还专门找曾宜宁帮她设了空调的定时,开几个小时等房间彻底凉快下来,就关掉,换成电风扇,吹到天亮。
她给曾宜宁算了一笔账,她干一天手工活赚的钱只能用来交交电费。
曾宜宁家和三婆婆家中间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弄堂,两边都被房子挡着晒不到一点太阳,是炎炎夏日里难得的一处阴凉地。
三婆婆和曾宜宁就把东西搬到弄堂里,上午的时候两人一块干活,下午三婆婆躺在太师椅里打打瞌睡,曾宜宁撑开小桌子,再拿上一个小板凳,开始写作业,等待弄堂里偶尔吹起的一阵凉风。
写得累了,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,或者是看看书,她特别喜欢看小说还有散文,家里有的那些书她翻来覆去看了不知道多少遍。
三婆婆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了一把竹编的摇摇椅,一直堆在院子里,积了不少灰。她趁下雷阵雨的时候把椅子挪到外面,让雨水冲刷掉了上面的灰,再用井水仔仔细细擦了一遍。
这把椅子后来成为她的专用座,躺在摇椅上看书的时光安静而迷人。
弄堂里虽然凉快,但光线不足,三婆婆常说她这样会把眼睛看坏,但她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,根本没放在心上。
田晓燕担心影响她学习,把家里的电视机线都拔了藏起来,看书是她唯一的娱乐活动,也是田晓燕唯一肯大大方方给她花钱的地方。
在这小小的弄堂里,她看完了四大名著、鲁迅的小说、三毛的散文……
对于好看的书,她是来者不拒,书上的有些内容,在她那个年纪并不能理解,但年纪小也有小的好处,理解能力弱,记忆力超绝,当时读过的很多内容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大脑中,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,在碰到一些事情的时候,书上的内容不时从脑海中翻涌出来,很多年后她才读懂了那些书。
每年夏天,三婆婆都要种许多的玉米、番茄和青瓜,曾宜宁最喜欢吃三婆婆种的番茄,不是菜市场里买的那种果肉脆硬、味道寡淡的番茄,三婆婆种的番茄口感是粉粉的,汁水丰富,带着一股浓浓的番茄味。
一到夏天番茄大丰收,曾宜宁把摘下来的番茄泡在井水里,馋的时候就拿出来、甩干表面的水滴直接吃,或者是把番茄切块,表面撒上一层细细的白糖,稍稍腌渍一会儿,时间不能太长,最好是入口的时候还能嚼到白糖的颗粒感。
她经常把番茄当饭吃,一天能吃好几个,三婆婆常说,曾宜宁的皮肤那么白,全要归功于她种的番茄。
曾宜宁就跟三婆婆开玩笑:“明明是我本身就白,你种的番茄要是真的有美白的效果,那些明星都要争着抢着来问你买,你老早就发财了。”
三婆婆点点头,一本正经说道:“我的财路都被你这个小馋鬼给吃没了,吃了我那么多东西还不长肉,白浪费了。”
曾宜宁佯装反驳道:“你给我吃的都是菜,当然长不了肉了。”
说罢,两人笑作一团。
上了初中后,学业压力不可同日而语,平时曾宜宁去三婆婆那里帮忙的时间很少,就算去了也会被三婆婆责备,“干什么都没有读书要紧,读书是最好的出路。”
三婆婆的这句话她倒是听进去了,初中三年,基本只有寒暑假的时间她才去帮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