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世界上有那样一类人,他们会讨好身边的所有人。
不觉得孤单,那么他们就是快乐的。不愿意让自己处于一个人的状态,需要有人在身边。吃饭,玩耍,休息,甚至是睡觉——从孩童期,发现抱着入眠的玩偶和人的区别开始。
这类人会为了融入别人而委屈自己,他们在常人关于社交时本该生气的情况下,却因没有感受到孤单,而以快乐作为第一感受。
为了不孤单而讨好别人,乍一听很可怜,但这类人绝大多数都是以自我感受作为前提的。
完全的利己主义者。
也就是说,若某天,孤单与否的感受,对他们来说不再重要,那么他们将立刻停止讨好性行为,无论对方是谁。
慕逸很清楚,岑砚就是这类人,在岑砚小的时候就知道了。
但就事论事,以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转这件事来说,岑砚不能算蠢。
外看,他跟着你,是为了讨好你。
可是内看,他为了不让自己孤单而跟着你。比起被他讨好,你更多的,是个让他能感受到快乐的工具而已。
除去这种绝大多数的情况,还有很少一部分的人,他们外看同样是讨好,但其实是因为他们在社交、情感等方面存在障碍或缺陷。
单以快乐来说,他们无法像正常人那样,从人际交往等途径获得、体会到这种感受。
他们获得、体会到的快乐,往往不是常人社交时感受到的快乐,而是模仿之下的假定感受。
例如玩耍。
绝大多数的那类人,乃至正常人,都会体会到玩得很开心,或是玩得不够尽兴。
这来自于一个人的情感意识。
而那少部分人不具有情感意识,他们只能体会到玩累了,或是不累。这时候,假定感受就会出现,让他们觉得自己也玩得很开心,或是不够尽兴。
这来自于他们对身边其他人的表现进行的复制粘贴。
与其他人不一样,这少部分人要么情感成熟度落后,要么感知能力非常薄弱。
他们的讨好性行为往往并不源自于讨好性人格或其他,而是类似于复制粘贴的社交性行为模仿。
所以他们也并不会像绝大多数的那类人一样,立刻停止讨好性行为。
因为他们的感受都是假定性的。
判断感受是否重要,需要情感意识。
这少部分人不具有。
他们判断情感,来自于他们的主观判断,而非正常人的以情感意识作为基础。可是偏偏他们的主观判断又是建立在假定感受上的。
他们感受到的,都是自己所看到的,来自于别人表现出的,被复制粘贴过来的假定感受。
他们甚至都感受不到别人感受到的孤单。
因为他们感受到的孤单同样为假定感受。
在社交频繁的学生时代,这少部分人非常容易被同龄孩子调戏。
和所有孩子一样,他们也渴望交朋友。
这并不是讨好性行为。
但他们在社交能力方面存在障碍和缺陷,使他们交朋友的方式也局限于笨拙地跟着、模仿。
往往就变成了常人眼中的讨好性行为。
所以,在常人眼中,这两部分人都是在讨好,但其实差别巨大,因为从本质上就完全不同。
而比起慕逸所认为的,小时候的岑砚其实属于后者。那少部分人。
看岑砚乖乖跟着自己进到浴室,慕逸垂眸思量几秒,一边拿电吹风一边道:“怎么才来找我?你自己也说了,我生气了。”
岑砚愣了下,懵懵地看着慕逸。
什么意思?
不懂。
慕逸摁开电吹风给他吹头发,没再说话。
岑砚支着毛茸茸的脑袋让慕逸用电吹风吹,偷偷地在镜子里瞥慕逸的脸色。
怎么看都看不到生气的影子啊。
憋了几个小时,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,岑砚忍不住想要确认:“你生没生气啊?”
慕逸手顿了顿,揉着软绵的头发,配合另一只手里的电吹风往干里吹:“干什么这么执着?我说我生气了,要你给我打飞机才能消气,那你就给我打?”
岑砚的脑袋跟着慕逸的大手轻轻晃悠,狐狸眼缓缓瞪大。
浴室满是电吹风的嗡嗡声。
过了一阵,岑砚顶着张巴掌大的红脸,极为小声地结巴道:“那样你、你、你就不生气了吗?”
有些意想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