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日一早,京城各官员、士族和富商的府邸被小厮敲响。
装裱精致的帖子同京城日报及副刊一起送入府内,开门的门童或管家听闻来人所说后皆妥善拿好两件物品,转交府上老爷。
而此时,街道上派报的报童准时开始吆喝。
“《京城日报》改版!大家快来看看!”
“新增‘新闻版块’!陛下赐无间社御笔匾额!”
“《京城日报》新增副刊,话本大家曾九、李逸之最新著作将在副刊上连载!”
“太学祭酒朱先生以《诗经》教小儿认字!”
与前几日不同,今日领报的人格外多。
“给我来一份!”
“我也要一份!”
“还有我!”
……
“大家别急,都有!都有!《京城日报》增加印量了,想要的人都能领到!”
闻言,闹哄哄的人群渐渐安静了下来。在街道旁拦不到行人车辆的地方,大家有序地排起了长队,一一领取。
队伍中,等着领报的人和周围相识之人闲聊着。
“诶!周兄!”
“杨兄!你也来领报?”
“可不是!昨日御笔匾额赐给无间社时,我就在场。能得到圣上认可的读物,我定要好好拜读拜读。”
“可惜昨日犬子生病,不让我走,要不然我也得去现场看看。今日副刊上太学朱先生教小儿认字,我正好也带一份回去让犬子看看。”
“听说了吗?《十里红妆》的作者曾九,要在《京城日报》的副刊上刊载新作品!据说啊,叫《登月记》!”
“还真别说,无间社真有些手段。不仅请到了曾九,还请到了李逸之呢!”
“李逸之也要出新话本了吗?”
“是啊!自八年前话本《临江》火遍大元,被无数知名戏班演出,多少伶人、乐曲家为其作曲。可惜《临江》之后,李逸之便停笔匿迹了,八年都不曾出过新话本。如今复出,竟是与无间社合作。倒也是一桩缘分啊!”
“可是各位,我可听说《京城日报》的副刊是要收钱的,可不再是免费赠送了。”
人群中,一个男子幽幽开口。
“是吗?”
“啊?当真?”
“是啊,”那男子扬了扬下巴,“在下刚刚打听过了,五文钱一份。”
“五文钱?”一个妇人挎着篮子摇摇头,从队伍里走出去,“五文钱都够我买一个鸡蛋了。”
听闻副刊要收费,不少冲着副刊来的人遗憾地走了。
见状,方才的男子嘴角隐隐勾起一丝笑。
“收钱也不过分吧?”一个年轻男子摇着手中的扇子说,“《京城日报》本就是免费赠送给百姓,纸张钱和油墨钱,这些成本都是无间社和轩墨书房自掏腰包。如今《京城日报》新增了新闻版块,依旧免费发放,副刊收费,也是情理之中。”
“是啊。副刊上可是刊载了两位话本大家的作品,还有太学朱先生的稿子。一份副刊五文钱,我觉着值!”
“一个月左右,话本应该差不多就连载完结了。一天五文钱,大月一百五十文,小月一百四十五文。就你单买曾九的一本话本也得一百文左右,但如今一百五十文就买了曾九先生和李逸之先生两人的话本,还加上太学祭酒李先生的文章,这笔买卖,怎么算都不亏啊!”一个看起来颇为精明的男子掰着手指头说道。
“我看在理!”
“不亏不亏!”
......
众人又说说笑笑地往前排着队,等着领报买报,没人再搭理方才那个男子。